真正牛的苍蝇馆子是啥?
应该是极端环境下依然火爆的小吃店吧。
那么,一下子热了30多年的苍蝇馆子又是啥?
这个……算得上疯狂了吧!
(一)
一座城市,总少不了几个让人耳熟能详的小馆子。哪怕没有显眼的门头,老食客们闭着眼睛也能找到。
在郑州,这样的小馆也有不少。比如:大石桥下的馄钝、地道口的羊肉串、马路边的碳锅鸡……
类似这样的馆子里,环境虽简陋,但是常年客流不断,人气爆棚。就在不久前,本土文学作家瓦尔特特别向我推荐了一家豆沫馆子。
他原话是:这家店只有十平米,绝对真正意义上的苍蝇馆子,老板一家是河北人,在郑州卖豆沫几十年,想来应该是很有故事的。
于是,探访老四豆沫成了值得期待的事儿。
(二)
盛夏的早晨,对于郑州来说,最热闹的地方除了拥堵的街道,就是早餐摊了。
经八路一带还保留着老郑州的影子,这里有商场、有学校、有医院,还有路边一排小餐馆。
源于此,这里啥时候都是人来人往,挺热闹的。
沿着经八路往南走,过了纬五路没多远路西就是老四的豆沫店了。
红字门头,格外显眼。店子真心的小,小到里面除了放着豆沫的大桶和售卖油饼之类的大桌,也就能容下三个客人同时就餐。
于是,客人从屋里坐到了屋外。
连老板的电动货车都成了简易餐桌,搬个板凳,放碗豆沫就可以吃了。
啥都别说了,赶紧让打碗豆沫,称一块钱的甜麻烫,解馋呀。
这豆沫呈半透明的乳黄色,里面有菠菜、粉条、豆腐丝,上面还撒了一层芝麻盐。
闻一下,淳厚的小米香、伴着豆香、芝麻香、花生香和蔬菜的清香糅为一体,浓郁得扑鼻。
喝一口,糊口浓稠细腻,配菜入口香脆软滑,回味绵长。
坐对面的一位大爷说:他吃老四家豆沫有20多年了,他特别喜欢这豆沫里浓浓的米香味儿。
另外,喝豆沫时,就着甜麻烫,那才是一个香。
这甜麻烫简直就是为豆沫所生,类似油馍头,却带有淡淡的甜味,吃起来更加外焦里软。
郭德纲的相声里,有一个关于豆汁儿的段子:走在大街上,看见两个人,“咚”得一脚踹翻,拿一碗豆汁儿“咚咚咚”一灌,开口骂的,肯定是外地人,如果擦擦嘴问“有焦圈吗?”这人,绝对是北京人。
河南人喜欢喝豆沫,到小吃摊前听到一声:“盛碗豆沫,来两块钱的甜麻烫!”甭问,绝对是河南人。
喝上一口豆沫,咬一口甜麻烫,那滋味,沁人心脾。
(三)
老四豆沫的老板自然就是老四了,本名张全峰,河北魏县人,在家排名老四。
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父亲来到郑州,便再也没有离开。
1985年,老四的父亲在经八路上开了豆沫店,没有门头,生意却出奇的好,因为店小,周围的食客常常是打包回家吃。
后来父亲不在了,老四就接手了,又给豆沫店取了名儿,名字很简单,就是老四豆沫,一直到现在都没改过。
老张是个低调的人,每天早上五点起床做豆沫。做好豆沫,妻子和两个女儿开始招呼店里生意,他就自己坐在店门口发呆。
他说:“每天买菜、做豆沫都是我来做,实在太累,累的都不想说话。”
老四家的豆沫在附近可是相当出名,引来过不少媒体的采访,大伙一致认为老四家的豆沫30多年来从没变过味儿,小米香和豆香总是那么纯正。
老四说:“做豆沫很简单,味道好的关键在食材,用纯正的小米和黄豆面做出的豆沫都差不到哪去,只是现在又有多少小餐店愿意舍本去这样做。”
在郑州做豆沫30多年,许多老食客也成了朋友。
不少人都是吃着老四的豆沫长大的,现在结婚生子,还会带着孩子来吃。
每每说起这些,老四总是有几分自豪的。
(四)
老四和他的一家人,在这个城市起早贪黑30余年。
他们随遇而安,他们的生活有条不紊。在每个黎明到来的时候,他们给周围的食客带去了最有记忆点的美味。
这似乎是每个城市极常见极普通的一种小店,却折射了关于这个城市最有味道的一种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