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产业链一站式服务平台-餐饮老板内参【官网】

200万+餐饮老板都在关注的餐饮产业链平台;业务涵盖:媒体传播、餐饮培训、餐饮数据研究、餐饮报告出版、餐饮严选加盟、餐饮供应商优选、餐饮项目孵化等;获财经作家吴晓波、源码资本、美团点评、今日头条等战略投资

销量翻五倍!头部餐饮“暗暗抢购”炒菜机器人

销量翻五倍!头部餐饮“暗暗抢购”炒菜机器人
内参君
热点透视
18小时前
3万

总第 4310 
作者 | 餐饮老板内参 内参君


头部企业都在买!

炒菜机器人爆发


炒菜机器人,今年算是“热炸锅”了。


首先,头部餐饮纷纷大规模下单炒菜机器人,直接把市场热度推向高点


最吸睛的莫过于京东旗下的“七鲜小厨的亮相,前段时间北京首店开业,其核心亮点便是全面采用炒菜机器人进行烹饪据悉,该款“美膳狮”炒菜机器人由头部品牌橡鹿科技研发。



从橡鹿官网来看,其客户名单也颇有看点,合作的餐饮企业包括农耕记、金鼎轩、米村拌饭、大米先生、乡村基等公众熟知的餐饮企业还有部分城市的全季、亚朵、希尔顿等连锁酒店。


实际上,炒菜机器人的应用场景正快速扩容——从最初的团餐、快餐,到如今加速渗透堂食、外卖,几乎无所不在。


小菜园在港股招股书中透露,上市募集资金将拿出1.5亿元采购3000台炒菜机器人;


老乡鸡的招股书也显示,2023年就已开始在部分门店使用炒菜机器人,实现操作调味精准、菜品口感稳定,并表示将上市募集的资金一部分计划采购3000台炒菜机器人;


湘式盖码饭品牌霸碗,目前全国门店已有700+家,品牌宣布其所有门店都配备炒菜机器人,据悉,其门店的炒菜机还是自研的,已迭代至第三代


其次资本疯狂加码,让整个赛道升温


围绕炒菜机器人的融资事件密集发生,从早期试水到如今的大额战略投资,资金的持续涌入正在推动行业加速成熟。


4月,智能烹饪机器人企业不停科技宣布完成B轮融资,融资金额数千万美元,是去年继A++轮后在半年内完成的又一笔融资;


7月,头部企业橡鹿科技宣布再获京东近2亿元战略投资,双方达成全面合作,截至目前,该公司4年融资6轮;


8月,锅圈食品宣布完成对炒菜机器人品牌熊喵大师的数千万级战略投资,并同步发布了由炒菜机器人现炒实现中餐到家的“锅圈小炒”项目。


最后,今年炒菜机器人企业近期的动作也十分活跃。


例如今年3月份的在成都春糖会上,橡鹿机器人利用前沿的AI和机器人技术“复刻非遗川菜”成功出圈,为传承和发扬美食文化,讲述中国故事,创造了新的叙事方式。


细看头部炒菜机器人品牌的增长曲线,更是让人咋舌。


上半年,科沃斯旗下的炒菜机器人品牌添可已经卖出1000台左右的商用炒菜机器人,合作的商家达到200多个;而去年的销量是400~500台,合作的商家为60-70个。


添可今年上半年的销量已是去年全年的两倍多。品牌方预测,今年全年商用炒菜机器人的销量有望达到去年的五倍,这在设备类餐饮供应链市场中属于相当罕见的增长速度。



整体来看,今年上半年,炒菜机器人的浪潮速度和热度,进入了沸腾状态。奥维云网监测显示,2024年我国烹饪机器人线上市场销售额达2.9亿元,销量约14万台,同比大幅增长54.4%



预制菜解决不了的问题

炒菜机器人能吗?


炒菜机器人热度走高,其背后是餐饮行业长期存在的一些结构性痛点在集中爆发。


>>>人力成本高


餐饮行业一直面临三大核心成本压力:人力成本、租金成本和食材成本。其中,人力成本普遍占到总成本的25%-35%,且近年来持续攀升。


而近期社保新规的落地,犹如火上浇油——用工成本被进一步抬高,餐企不得不更紧迫地寻找“降本增效”的新解法。


>>>厨师招工难


与此同时,厨师短缺已成为行业普遍现象——不仅是优秀厨师难招,就连愿意入行的年轻人都越来越少。据统计,新东方烹饪学校的新学员数量六年间减少了18%,未来,中国面临400万厨师缺口。


在人力紧张的背景下,厨房效率问题也被放大。外卖大战让餐企面临更快出餐、更高稳定性的压力,而依赖人工的传统后厨难以在高峰期保持稳定质量与速度。



>>>“现炒”概念流行


过去两年,预制菜曾被视作餐饮“降本提效”的解法,但随着争议升温与消费者信任度下降,去年开始,“现炒、现做”重新被越来越多餐饮企业奉为招牌卖点,成为拉拢顾客的关键手段。


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炒菜机器人不再只是“科技尝鲜”的噱头,而是愈发被寄予厚望



实际上,炒菜机器人的故事,真正闯进大众视野,大约是在2021年前后。


那年橡鹿正式成立,并在短短几年内凭借炒菜机器人赛道持续获得多轮融资。同一时期,家电巨头科沃斯也忍不住跨界试水餐饮,其高端品牌添可推出了首款炒菜机器人“食万 1.0”。


最早的热闹几乎由橡鹿、厨纪、长膳等早期玩家点燃。但赛道热度的上升速度几乎是“眨眼间”的事。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国已有近348家炒菜机器人相关企业存续。


市场也就这样,从最初的技术探索期,悄然迈入了竞争加速期。


橡鹿科技,主打“美膳狮”系列,技术亮点为动态火力算法+食材识别,适用快餐现炒场景。


拓邦股份旗下“厨纪”,适配连锁正餐,支持爆炒/蒸煮模块化切换,已批量供货。


优特智厨,聚焦温控技术,G3-2.1机型实现±1℃精准控温,出口12国。


添可,其食万星厨系列主打“0厨师餐厅”,苏州直营店“阿万炒菜”日均出餐500+份。


赛米控,其SmartCook Pro系列,支持多锅协同+自清洁,主攻中央厨房场景。


小智云炒,致力于通过AIoT技术革新传统烹饪方式,支持手机APP远程操控。


炒菜机器人的价格区间不算“亲民”。目前市面上主流的滚筒型炒菜机器人,入门价基本从3万元起步,高配款甚至能卖到20多万元。


例如橡鹿科技,目前已经推出了7款机器人设备,售价区间在4万—11万元之间。


不过,即便价格存在差异,对于许多资金实力有限的中小餐饮企业来说,这依然是一笔不小的支出——一次性投入数万元采购设备,往往会带来沉重的现金流压力。


于是,租赁模式成为他们降低门槛的首选。


内参君了解到,目前炒菜机器人市场玩家众多、质量参差不齐,月租金普遍在1000元—2500元之间让商家可以用较小成本先行试水。


更有意思的是,一些餐饮品牌甚至把炒菜机器人当成可以持续创造收益的资产来运营。


比如霸碗盖码饭,它的加盟模式就与多数餐企不同——除了销售餐品,品牌方还通过向加盟商收取设备租赁费获得收入,其租赁价格为每台1.2万元/年。



产业链已经准备好

餐饮老板准备好了吗


从市场规模来看,行业研究机构指出,仅智能烹饪机器人(含中西式炒菜机、餐盘组装机器人等)市场2023年估值约28亿美元,预计到2032年将突破120亿美元左右,年复合增长率达17.35%。


不可否认的是,一场“后厨自动化”的竞速赛,已经在轰轰烈烈地打响。尤其是在供给更像是给行业打了一针兴奋剂。


正如熊喵智厨董事长黄天勇曾表示,自己所在企业目前的月产能是500台,他的目标是把产能提高十倍,因为他看好智能炒菜机器人替代厨师的万亿元级市场。


政策东风也在加速这场变革。


2024年“新质生产力”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后,各地纷纷出台扶持政策:北京、深圳对智慧餐饮设备给予15%-20%购置补贴;中央财政设立5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技术研发;《智能厨房设备产业发展行动计划》更明确提出2025年行业规模突破千亿的目标。


今年,北京市海淀区还发布了《餐饮设备 智能烹饪机器人系统通用技术要求》(T/ZSA 288-2024),这是全国首个智能烹饪机器人团体标准,明确具身智能技术参数,加速行业规范化。


换句话说,产业链已经基本准备就绪:技术成熟度在提高,产能在扩张,政策在“兜底”,资本在催化。赛道已经铺平,绿灯全开。



但问题来了——餐饮老板们,准备好了吗?


毕竟,商用炒菜机在真正走进厨房之前,仍需跨过三道不小的坎:


第一,价格门槛高一台机器动辄数万元,让很多中小餐饮企业望而却步,目前主要集中在高端或有更头部的餐饮客户。


第二,菜系适配难中餐讲究百菜百味,不同菜系、不同食材的烹饪逻辑各异,想让一台机器“通吃全场”,技术上仍需攻坚。


第三,理念分歧大部分连锁品牌希望最大化自动化,而另一些则坚持保留人工操作的“人味”,以保持品牌故事与顾客情感链接。


当然,无法否认的是,机器人炒菜比人工更能稳定品质,这正是餐饮行业的痛点之一;此外,而推出优质且价格合理的产品,不仅符合产业升级的趋势,也必将为已经内卷到极致的“现炒”赛道再添一把火。


中餐的标准化大势已成,行业也将加速走向两个极端:一端是追求极致效率的“工业化厨房”,用机器批量稳定输出;另一端则是强调极致体验的“匠心厨房”,用人情味打动顾客。


在智能AI时代,人机竞赛已成各行各业的必然议题,餐饮业不可能例外。面对这股趋势,餐饮老板们或许需要换一个角度思考:


这不是“要不要用机器”的问题,而是“在机器已经准备好之后,你是否只是原地等风来”。




轮值主编|戴丽芬
视觉、插图|张劲影
运营|权紫君



栗军 13718277715(同微信)


内参小秘书 neicanmishu(微信号)


1111
点赞,是给作者最好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