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个众筹互联网茶楼事件在杭城互联网圈内掀起热议。3天内,122个互不相识的陌生人向发起人蔡华的银行账户里打入了122万元人民币。此后,近千人加入互联网茶楼讨论群,还有人受此启发,在短短两小时内口头筹集280万元,欲建互联网咖啡馆,并计划将此模式标准化,推广至全国各地。
事实上,这种很多人投资的众筹模式在杭州已不是新鲜事。在西湖区跑马场路上,一家有110名股东的咖啡馆“聚咖啡”已经开业一年半,然而,据该咖啡馆目前的职业管理团队负责人宋小姐透露,无论是她接手的这个月,还是之前,咖啡店的月盈亏都未实现平衡。
不过,这个结果似乎并没有让许多众筹参与者惊讶。股东之一的小储就表示,他关注到,在长沙等地,众筹咖啡馆关闭、转让的不少。而他们在此前已经约定好,两年内不分红。
同样,众筹互联网茶楼发起人蔡华也告诉记者,筹建这个茶楼不是为了以茶楼本身业务来赚钱,筹资成功后,123个股东也约定了不分红,而是以免费喝茶、受赠产品等福利的方式享受股东福利。
“这样的众筹方式其实相当于花钱买了一个会员的会籍,而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公司股东,因为股东必须有分红权。”浙江大宇律师事务所专接《公司法》案件的律师郭英儒表示。
“拥有小股东是最糟糕的事,这个问题对初创企业来说尤其突出。”美国一位众筹平台的负责人曾经发出过这样的言论。而这也是国内众筹者们目前遇到的最大管理难题。
“沟通成本比较高。”叶皓回忆说,从筹款、取名到各项事务的分配,线上、线下的会议已经开了几十次,尽管众筹模式加强了参与者的主人翁意识,能够低成本地整合股东所带来的资源,但由于大家都有专职工作,会议经常发生缺席现象。随着自己公司事务的日渐繁忙,叶皓的热情不再那么高了。
聚咖啡也在最初就成立了8人的董事会。目前,宋小姐负责的咖啡运营团队会定期向董事会成员汇报营收情况,她表示,咖啡馆日常事务琐碎且非常多,还是需要专人管理,否则人多意见多,难以统一,而其他被代持股东确实也不过问日常运营事宜。
提问众筹模式
问:众筹得到的资金可以何种形式运营咖啡馆、茶馆等项目?
答:杭州工商行政管理局西湖风景名胜区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开办咖啡馆或茶馆有两种形式:一种由个体户作为申请方;一种由公司作为申请方。
据记者了解,目前,在杭州落地的首家众筹咖啡店聚咖啡是由单独成立的公司经营的。蔡华、余自强也表示会单独成立公司来运营茶馆、咖啡馆。
问:目前不少众筹项目的股东人数超过百人,根据《公司法》第二十四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由50名以下股东出资设立,这个问题如何解决?
答:本地一家众筹项目的股东及发起人表示,该项目在成立之初推选了8名董事成立董事会,并由这8名董事代持所有股东的股份,同样,另一家众筹项目的发起人也表示选择以少量股东代持所有股份的方式。
问:代持股股东并不登记在股东名册上,如何保障代持股股东权益?
答:杭州市公安局经济犯罪侦查支队政委管军提醒,虽然法律没有规定股东间一定要认识,但是从保障自身利益的角度来说,“股东”身份最好要落在纸上,发生利益纠纷时,才有可能保证自己的权益。
浙江大宇律师事务所律师郭英儒表示,代持协议确实是有效的,同时在司法实践中,法律也认可隐名股东的形式存在,但是采用代持股的方式虽在形式上不违反法律规定,但在立法精神上并不鼓励这种方式。因为当显名股东与隐名股东之间发生股东利益认定相关的争端时,由于显名股东是记录在股东名册上的股东,因此除非有充足的证据证明隐名股东的主张,一般会倾向于对显名股东的权益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