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呈上《揭秘「互联网思维」?》。深度剖析互联网思维的实质,解释众多对互联网思维错误理解原因,同时对餐饮老板们再用互联网思维给出建议.
2013年开始「互联网思维」这个词汇非常受关注,尤其是在传统行业,「以互联网思维做XX」这个概念非常受追捧。
一些行业大忽悠,对这个词真的有非常非常高的提及率,同时言必称黄太吉煎饼、必称雕爷牛腩,必称roseonly,必称马佳佳。仿佛找到了开启金库的钥匙,先讲个小故事,基本是历史原貌。其实这个「互联网思维」并无太大新意。只是一个新的时髦词汇。
从前有个小饭店,店主死的早,就由老板娘主持经营。女老板面上微麻,人称陈麻婆。
陈麻婆为了强调「轻资产」,特意把饭铺设在成都北郊万福桥。在观察城外运输业的过程中,和四川棒棒在摆龙门阵的过程中,提到劳作了一天,特别想吃重油重辣的食物。 基于发现的这一「需求」。陈麻婆决定基于「长尾理论」以川味下饭菜作为一决胜负的「蓝海」「窄众商品」,希望让棒棒们能在店里得到「极致体验」。但一开始并不顺利,好吃的下饭菜要用很多肉,价格贵,苦力们吃不起。
发现这个问题后,陈麻婆「迅速反应」,经过多次和顾客共同「迭代开发」、和厨师构建「烹饪SOP」「流程再造」、推出前为「核心消费者」进行「封测试吃」,陈麻婆终于确定了以下饭豆腐菜为主打对象,赌上自己的名字推出了「麻婆豆腐 beta」。豆腐料到物到火候到,十分好吃。
棒棒们吃麻婆豆腐胃口大开,吃后浑身舒畅,再加上麻婆自己亲自担任饭铺的「首席宣传官」,每天对棒棒们嘘寒问暖进行「有效互动」,这些棒棒成为了第一批「死忠粉丝」,有了「美誉度」。因为这些力夫本身就存在「沟通社群」,加上他们走南创北到处进行「二次传播」,麻婆豆腐很快就出了名。
陈麻婆成功受邀在自媒体大会演讲,提了一个问题——我这个算不算是以「互联网思维」来运营饭铺?
这是150年前的案例,如果放在今天应该可以在各大传播圈看到一篇文章——「我死了老公为什么仍要把豆腐卖到全世界?」。
互联网思维是为了免费的广告
既然互联网思维一点也不稀奇,只是一个新瓶子。
那为什么店铺喜欢自称自己是互联网思维?——因为可以打着「互联网思维」吸引免费的媒体报道。
经过免费的报道(广告),大家对这个品牌有个起码认识,不管好吃不好吃至少都愿意去尝试第一次,看看有没有这么牛,至少是个谈资。
▲「黄太吉」与「互联网思维」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来自百度指数
▲黄太吉获得了免费的大量报道。4.3万篇,折合媒体的刊例价广告,值多少钱?
互联网思维是为了未来的融资
还有一个特点,以互联网思维开店的店主,一开始的出资不都是自己出的——自己拿一点,找天使投资人融了几十万,把概念弄成现实。
这样看来倒是能算是一点互联网企业常做的事。
所以店铺一开始要引报道、做体验、玩口碑、圈粉丝。 头几个店根本不在乎赚不赚钱,只要有了话题和排队盛况的现象,就有了估值。有了估值、抓住粉丝就有了A轮投资,接下来是B轮投资……之后或者转型、或者卖掉、或者上市等。
如果自己玩法和别人不一样的话,出资都是自己的血汗钱的话,别贸然去尝试噢。
▲互联网公司融资流程图。
▲很多互联网思维旗号的店铺根本不在乎赚钱不赚钱,旨在圈话题圈粉丝。
核心是为了圈估值,方便拿下一轮的投资。
玩法和你一样吗?你要直接学吗?
互联网真正方便的是建立品牌人格
一些人觉得自己会上团购、刷点评、开微信订阅、开官微就等于走了店铺最基本的O2O流程。
个人以为:大误。
现在是一个话语权分散旁落的时代。不再以传统权威去广播身份,而是以酷朋友/专家朋友的身份去平等对谈才是。用互联网可以更方便的创造出品牌人格,有了健全的品牌人格就能创造粉丝。
圈了粉丝可以在自己的领域内当教主,当了教主好处多多。
想卖月饼粉丝就买,收会费就粉丝掏钱——罗振宇
拍电影就不怕影评人,粉丝票房爆棚——郭敬明
想黑人就有帮衬,粉丝掏钱组基金——方舟子
做手机踩遍业界,粉丝照样为情怀买账——罗永浩
对于新媒体运营我没有什么经验,只能说这么多。
最后奉上一句箴言:
开个官微每天就这样:
1、遇到灾难煽情点蜡烛;
2、发不合常理的新闻拍案惊奇;
3、早中晚三顿鸡汤;
4、热点新闻中热衷于迎合民众的情绪为弱势群体说话。
其实是为了骗转发,你们真的相信靠这些低俗的手段,可以建立媒体的品牌和传播力吗?别做梦了!——via王志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