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简称津,又名天津卫,中国四大直辖市之一。天为天子,津为渡水之处。天津,就是天子渡过的地方。
既为津渡,水产自然丰富,所以天津人喜食海鲜,河鲜;有句话概括天津人:借钱吃海货,不算不会过。
天津是曲艺之乡,美食多市井气。
在诸多天津美食里,既有王孙贵胄的珍馐佳肴,亦有贩夫走卒的普通小吃;既有渤海湾的凉风,亦有快板书的节奏。
今天,好食记继续推出“津味儿系列”,敬请关注。
“津味儿系列之百年面道”
有时候,吃东西的初衷并非单纯为了充饥或是追求味道,有可能,只是为了一个有趣的名字。
(一)
穿过一条狭长的甬道,还未到店门前,便听到店内传来的大鼓书,内容或庄或谐,一段结束,居然唱起了毛主席的诗词《长征》;鼓点的节奏雄浑顿挫,老艺人的唱白亦是铿锵有力。
老照片和大鼓书引人入店
阵阵面香袭来,仿佛也带着节奏。
今天说的这家店,名字叫做“百年面道”。
单看店名便知是卖面的。
店中灯光有些昏昧不清,柜台极大、极长,溜光水滑,像是鲁迅笔下“鲁镇酒店的格局”。
店长坐在柜台后,低头翻看着账本,真怕他一抬头,冲我呲牙一乐:“孔乙己,你还欠十九个钱呢。”
柜台后墙上订满了红色的小纸牌,牌子上写着面的名字。
最引人注意的是一道叫做“泪牛满面”的牌子,一路望过去,“回家吃面”、“绝代双椒”、“面中宝马”、“勾魂面”、“随便什么面”……
客人还没说“随便”二字,你却有“随便什么面”。
敢问店家,你这是要闹哪样?
(二)
店中老幼男女皆大口吃面,不管这么多,点上一份勾魂面试试水先。
没过多久,听到广播喊号,就拿着小票去领面。
端着这碗勾魂面,顿觉三魂七魄欲飘然出窍,赶忙稳稳心神,目不敢视,无奈阵阵香气拼了命似地往鼻子里钻,还没走到座位前,就想动筷大口吃。
这勾魂面,当真邪门得紧!
暗褐色的粗瓷大碗中,盛着红的萝卜条,绿的黄瓜丝,几片干辣椒点缀在其间,面条上尽是油,油炸香料的气息生猛异常。
赶紧拌一拌,不管均匀与否,先容我吃一口压压惊——真的被惊艳到了。
面条劲道弹滑,浸透了油,却不腻,配着萝卜和黄瓜,油中带脆,十分得宜,辣椒并不辣,只是取其椒香,这些刚出锅的油炸辣子,不负众望地完成了一次奇袭。
吃完一碗,豪情顿生,店家,我要泪牛满面!
仍是黄瓜丝,红萝卜条和面,只是……辣椒油浸透了面,拌过之后,面竟呈红色,辣椒辛辣的气味像是被引爆了一般,当真是“冲天辣气透长安,满城尽带红金甲”。
面条看过去沾了太多油,但入口只觉顺滑,却不腻,辣椒的气势很难抵挡,吃上一口,须大口吐气方能稍缓热辣,这碗面攻击性太强了,实在镇不住,吃了半碗只好缴械投降;看着邻座的小姑娘,把泪牛满面吃得欢畅无比,委实心折。
盯着面前的半碗面,突然想泪牛满面,一方面实在太辣,另一方面……吃不完,人家不给退,心疼钱。
(三)
店主名字叫做于震,1992年便进入餐饮行业,2002年去了上海,在一家面馆做菜。
于震说:“那个面馆空间不大,却挂了七八十个牌子,全是面的名字,当时我就惊呆了,也认定了自己的方向。”
自那时,于震便开始了他的“偷师”之旅,白天看着人家怎么做面,晚上回家做记录,2002年底,于震回到了天津。但是他仍旧在别人面馆里打工,一方面学做面的技艺,一方面学店铺的经营管理。
2007年的时候,于震终于开了这家店。
于震说:“面的名字起得新奇,就会有很多顾客围观,加上手艺不差,真材实料,自然很多人喜欢吃,店里卖得最好的面是‘随便什么面’。”
于震说,每个名字的背后,都有一段小故事。
刚开业时,客人来了之后也不爱看菜牌,说“随便嘛面都行”,一来二去,这种情况多了,于震干脆创造了一道“随便什么面”。
这道面以上海葱油面为原型,加入辣肉,榨菜丝和蔬菜进行拌制,因口味独特而受食客热捧。
于震笑说:“别看我的小面馆最多容纳50人,可我们有4个人的研发团队,每年还有研发基金呢。”
这四个人每年都会去全国各地吃面,甚至用录像机拍摄下来制作的过程,拿回来细细研究。“刚开店时只有几种面,经过我们研发团队的努力,每
年增加十种左右,到现在,已经有108道了。”
听着这个数字,隐隐觉得,天津即将迎来一次“替面行道”的大起义。
于震说:“美食,不仅是味觉上的享受,吃的也是一种文化,生意嘛,就是生生不息的创意。”
(四)
离店时,店里仍放着老艺人的大鼓书:
“表的是,那庄公游玩去城西,瞧见了,他人骑马我骑着驴,又见一个,推小车的汉哪,比上不足,是比下有余呀……”
月牙板的锵锵之声和鼓点配合得颇富韵味,一如那碗中面,让人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