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餐饮老板内参 内参君
7元吊龙、20秒出餐,
生烫牛肉米线火遍全国
得益于牛肉降价,去年下半年开始,生烫牛肉米线开始风靡,如今风头更盛,全国各地都在开店。
广州、上海、杭州、苏州、昆明……在这些消费力强、饮食文化丰富的城市,一批又一批生烫牛肉米线品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他们普遍采用“废墟风”的门店装修风格,毛坯的墙面、手写的字画、云南特色装饰……营造出既粗粝又烟火的潮酷气质,迅速俘获了一大批年轻人的目光。
50-100平米,是当下生烫牛肉米线主流的门店面积区间,设备简单、人力精简,却能做到日均几十轮翻台的惊人成绩,努力营造起“低投入、高回报”的极致运营模型。
在不少生意火爆的门店,坪效惊人,甚至在仅有50平米的门店里,通过巧妙的动线设计与空间挤压,能容纳下51个座位,一天最高营业额能突破2万元。
这意味着这类门店在高峰期的翻台速度、空间利用率,已经接近了快餐界“工业流水线”的水平。
“我们最高峰的时候,一天能翻24轮,高峰期甚至每18分钟能翻一轮。”
“还有出餐速度,我们的阿姨一分钟能出8碗米线,跟食堂打饭阿姨的速度差不多。”
乔杉杉生烫牛肉米线创始人崔文龙揭秘所谓的“坪效神话”和“人效神话”。
在城市街头,人们开始越来越频繁地“偶遇”生烫牛肉米线,它已不再是偶尔尝鲜的路边摊,而逐渐演变为一种稳定的日常用餐选择。
乔杉杉生烫牛肉米线门店数量已突破400家,阿佑鲜烫牛肉米线也已超过300家,其他区域性品牌也在不断扩张中。与此同时,这些品牌开始走出社区门店,进驻商业综合体,尝试打造更现代化、更品牌化的标准门店形象。
火烧肉米线,
又一个“街霸”潜力股
除了“生烫牛肉米线”在今年持续火热外,云南米线市场还涌现出一个新的爆款品类——火烧肉米线。
它不仅味道浓郁、视觉吸引力强,更凭借高性价比——人均消费仅在15元左右,迅速成为街头摆摊创业的热门项目之一,正在各地青年创业潮中占据“顶流”地位。
目前,这股风潮已经从云南蔓延至南宁、贵阳、郑州等城市的街头巷尾。
在品牌发展方面,有两个火烧肉米线品牌尤为值得关注:
“滇三剁烧肉米线”创立于2021年,凭借地域风味与接地气的定价策略,在2024年迎来高速扩张,目前门店数量已突破30家,主要分布于西南及中部市场,成为该品类的代表性品牌之一。
另一个品牌“炊作烧米线”则走出了更具都市感的路径,目前门店已超过10家。今年年初,这一品牌正式在深圳开出首店,主打“高质感街头风”,人均消费提升至40元左右,瞄准更高消费力的都市年轻人群。
火烧肉米线的制作形式极具街头烟火气,现切新鲜的菠萝撒上白糖,炙火烤至焦糖色,再搭配炭火现烤的秘制烧肉,明火炙烤出的番茄与青椒,香味四溢,打成微辣香浓的番茄烧辣酱,最后与酱汁、花生碎一同堆满在米线上。一碗米线里,大半碗几乎都是料,色泽诱人,香气扑鼻。
这种极富地方风情和视觉冲击力的吃法,还常常被部分烤肉品牌引入,进行菜品上的创新嫁接,例如将火烧肉作为配菜、酱料或主食延展,成为门店引流产品。
在“生烫牛肉米线”和“火烧肉米线”相继成为全国爆款之后,云南米线正在进入一种“批量产出爆品”的状态。还有一些小众但同样具备市场潜力的米线品类也开始浮出水面,成为下一个可能“出圈”的候选。
比如,豆花米线,凭借其独特的“软糯豆香+鲜辣米线”风味组合,吸引了不少追求轻辣和柔和口感的食客。
又如酸醋米线,以其开胃解腻的酸爽口感,迎合了当下“清爽不油腻”“轻负担饮食”的消费趋势。其头部代表品牌“老仓醋米线”,目前门店数量已经超过140家,2024年开店近40家。
云南米线,
正在成为爆款制造机
1、口味有效率。
在快节奏消费环境中,“风味记忆效率”变得越来越重要。就像贵州酸汤的爆火,不少人以为是因为它的地域性特色,但实际上,更核心的原因是它口味识别度极高、入口即抓人,具有天然的“成瘾性”。
而火烧肉米线恰好延续了这一路径:酸辣融合,甜咸交织,不仅刺激味蕾,更令人回味无穷。在更具“成瘾性”创新上,生烫牛肉米线有品牌如乔杉杉推出了糟辣红酸汤米线、糟辣酸锅等产品,把云贵风味进一步模块化、社交化,巧妙用流行风味提升客单价、增强复购率。
2、菜品呈现有“看头”、有“烟火”。
生烫牛肉米线的“牛肉现烫”——新鲜切片、现场烫煮,香气四溢的牛肉不仅口感鲜嫩,更有视觉冲击力。相比于传统的炖煮牛肉或碎牛肉,这种生烫做法既保留了肉的原始风味,又满足了消费者对“真材实料”的心理需求。
火烧肉米线也不遑多让。开放式烤炉、炙烤中焦糖翻滚的菠萝、滋滋冒油的烧肉、明火下鼓胀的番茄和青椒……这种“眼见为实”的消费体验,在如今食品安全频频受关注的大环境中,自然让人吃得更安心。
3、选址贴地气,从街头到社区。
不去高大上的商圈,也不特意打造“第三空间”,生烫牛肉米线走的,是最贴近大众生活的路线。大量品牌选择将门店开设在居民区、社区商圈、小型商业街等人流稳定区域,并采用全天候服务模式,不少店从早上7点营业到晚上10点,满足不同作息人群的用餐需求。
这类布局策略看似平实,却打中了“就近吃饭”的最大痛点:尤其对于年轻上班族、宝妈群体、老年人等来说,离家近、好吃不贵、随时能吃就是王道。加之不少门店面积不大、装修简约,租金成本相对较低,也为品牌提供了更可控的扩张模型。
4、低价吃出高价值感。
虽然单碗价格不高,但这些云南米线在产品组合和配套服务上的“堆料”策略,极大提升了整体的价值感。生烫牛肉米线以鲜牛肉为核心卖点,在配菜上辅以豌豆尖、肉沫等高识别度食材,一碗粉不仅看上去丰富实在,吃起来也层次多元。
更值得一提的是调料区和小吃区的“附加价值”:免费小料不仅有基本调味料,还搭配薄荷叶、线刮木姜子、爽口小凉菜等特色元素。
同时,门店还常配有炸云吞、小酥肉、酸角汁、豆腐花等灵魂小吃,强化用餐的完整感和仪式感,一顿饭不仅吃饱,还吃得有滋有味。
“第一股”退市,
云南米线值不值得入局?
另一边,生烫牛肉米线、烧肉米线的热潮袭来,让人很难不联想到几波曾经风头无两的网红品类:冒烤鸭、天水麻辣烫、淄博烧烤……
一波又一波新概念快速爆红,又迅速降温,背后其实都是对一个问题的反复验证——到底什么样的品类,才是餐饮市场真正意义上的“优质赛道”?
米线,作为典型的“国民级快乐碳水”,有着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从街边小店,到连锁品牌门店,再到直播间爆款,据悉,“嗦粉大军”以每年接近10%的速度疯狂扩张。
然而,看似繁荣的米线市场,表面上红红火火,但背后却藏着结构性的问题:至今仍未跑出真正意义上的全国性领军品牌,行业整体处于高度分散、各自为战的状态。
近日,一则消息再次引发行业对米线的讨论。香港知名快餐米线品牌“谭仔云南米线”及“谭仔三哥米线”的母公司谭仔国际发布公告,控股股东拟以大幅溢价提出私有化,并计划撤销上市地位,上市时间不足三年半。
2021年10月,谭仔国际在港交所成功挂牌,成为市场公认的“米线第一股”。当时,市场对这家扎根香港、以云南米线为主打的快餐连锁品牌寄予厚望,期待其能借助资本力量,加速扩张,打破米线品类品牌化困局。
然而,好景不长,谭仔国际在上市次年便陷入亏损,股价一路下滑。截至目前,谭仔国际在内地仅布局了约18家门店,扩张速度与预期相去甚远。
从高调上市,到即将私有化退市,谭仔国际的这条路走得跌宕起伏,也暴露出米线品类扩张的一系列深层问题:标准化难、供应链要求高、消费者地域口味差异大、品牌护城河难以建立……即便拥有一定品牌基础和资本加持,仍然难以轻松突破。
回到最初的问题,从消费者端来看,米线品类确实拥有稳定的需求,且具备足够的区域文化特色,能够激发情感认同感。从产业端来看,米线单品的操作相对简单,SKU可以丰富,具备一定的连锁化潜力。
只是,目前行业内真正能够沉下心打磨供应链、打造品牌力、建立标准化体系的玩家极为稀少。
一阵风刮过,新的餐饮概念层出不穷。云南米线,赛道不差,真正需要的,是更长久的耐心、更扎实的基本功,以及一批真正能“跑出来”的品牌。
李金姝 13264191814 (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