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肉大降价
同比下跌32%
前几天,#猪肉价格暴跌牛羊肉大涨 冲上热搜,恰逢“贴秋膘”,猪肉却“旺季不旺”,引发全民关注。
农业农村部“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信息系统”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10月第3周,全国仔猪平均价格25.13元/公斤,环比下跌3.5%,同比下跌29.5%。生猪平均价格12.32元/公斤,环比上涨0.2%,同比下跌32.2%。
生猪价格低迷,猪肉价格也一再降低,甚至一度跌到9元/公斤的低点。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5年10月第3周全国猪肉平均价格23.11元/公斤,环比下跌1.1%,同比下跌22.0%;10月24日,猪肉平均价格仅为17.73元/公斤,比国庆前又下跌9.3% 。
从数据中可以看出,近一年来,猪肉批发价整体呈下降趋势。尽管今年上半年略有上涨,但自7月以来,猪肉价格就好像坐上了“过山车”,只不过是向下的那趟。
生猪价格低迷,头部养殖企业也受到了“拖累”,养殖成本被迫一降再降。以牧原股份为例,2023年,其全年生猪养殖平均完全成本还约为15元/公斤,到今年9月,该数字已经降到了11.6元/公斤。
降价潮的原因,是供给量的增加。
中新经纬报道显示,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农业农村部猪肉全产业链监测预警首席分析师朱增勇分析:“2024年第四季度能繁母猪处于产能高位,正好对应了今年第三季度商品猪出栏的高峰期。”
近来,随着南北气温骤降,不少地区相继“入冬”,“贴秋膘”的需求也获得集中释放,极具性价比的猪肉自然成了不少消费者的首选。因此,尽管目前猪肉价格整体仍然飘绿,但跌幅已经有所收窄。
猪价何时回升?朱增勇认为10月中旬的猪价或已是全年低位,卓创资讯生猪行业分析师邹莹吉也表示:“我们预计11月份猪价环比会有所上涨。随着天气转凉,终端需求会有所增加,南方开始腌腊,北方开始灌肠,相关需求的增加会对猪价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
牛羊肉仍高高在上
鸡肉谷底反弹
猪肉自由来得如此容易,但牛羊肉却不是。
与猪价连跌形成对比的,是先降后升的牛羊肉价。
7月初到9月底,牛肉价格从69.82元/公斤上升至71.11元/公斤,涨幅1.85%;羊肉价格从69.02元/公斤上升至9月底的69.79元/公斤,涨幅1.12%。
到了10月第3周,全国牛肉平均价格达到了71.27元/公斤,羊肉平均价格为70.61元/公斤,分别较去年同期上涨5.8%、1.0%。
买4斤猪肉的钱才能买1斤牛肉,买3斤半猪肉才够买1斤羊肉。这种分化在第三季度尤为明显。
内参君在今年4月写过一篇《牛肉价格暴涨!正把一批牛肉自助逼向绝路》,受关税政策影响,进口牛肉骤减抬高整体市场价格。
这轮牛肉涨价,正在让“低价牛肉自由”模式陷入前所未有的考验。许多餐饮商家表示自己的套餐已经接近成本零售点,只得换用“平替款”,甚至找肉都找疯了。
与牛羊肉齐头并涨的是鸡肉价格。今年鸡肉价格可谓过山车式飞行,先低后高。
今年春节后,全国白羽肉鸡价格遭遇开盘大跌,一度跌至了5年内最低点。据报道,7月初,山东毛鸡价格再度跌破3元/斤,这是半年内二度“破3”,当时很多从业者开始自我怀疑。
但1个多月过去,毛鸡实际收鸡价最高到了3.7元/斤,部分低价苗养殖户单只鸡利润超过2元,成为年内利润最高的一批鸡。
进入下半年,毛鸡缺口+海关总署撤销、暂停泰国多家禽企资质+巴西鸡产品进口收紧,鸡产品价格大幅上涨,带动国内鸡肉产品价格上涨,尤其翅中和鸡爪报价可谓疯涨。
蔬菜价格也在疯涨
进入“菜比肉贵”时代
“以前两三块钱一斤的黄瓜、西红柿,现在涨到五、六块钱了。”近日,有山东德州市民吐槽:“4个鸡蛋才配炒1个西红柿。”
在当地菜市场,平价西红柿、黄瓜,也卖到了10元/公斤。而在超市,按品种、品质进行细分,其中,普罗旺斯西红柿和科拉多番茄,单价更是达到19.8元/公斤,晋升果蔬品类中的“新贵”。
在江苏扬州,当地媒体报道,近段时间不少叶类菜价格普遍在每斤10元左右,除了当季的白菜每斤2.5元之外,摊位上十多种蔬菜几乎没有5元以下的。相比之下,8.9元一斤的猪肉还便宜些。
据灵兽报道,进入10月,国内部分地区黄瓜、西红柿、菠菜轮番上涨,涨幅明显。在超市里,西红柿卖到4.99元一斤,蒜苔3.58元,菜花2.99元,而旁边的鸡蛋仍是3元出头。
以前“蛋比菜贵”,如今却出现“部分蔬菜菜价高于蛋价”的现象。
据中农数据,10月28日,当前蔬菜市场整体延续上涨行情,部分蔬菜品种受供需影响,价格已突破今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此次多种蔬菜集中上涨的原因较为复杂,但核心驱动力是降雨及低温带来的货源供应收紧。降雨及低温天气不仅延缓了部分蔬菜的生长周期,导致上市时间推迟、短期供应量减少,同时也增加了蔬菜采摘、仓储、运输过程中的成本与损耗,双重因素叠加下,推动了价格的普遍上涨。
其中,西兰花价格涨幅居前,批发价格已从5.5元/斤攀升至7.5元/斤,涨幅达36.36%;番薯叶批发价格同步走高,由3.3元/斤涨至4.0元/斤,涨幅为21.21%。此外,大白菜、紫茄瓜、香菜等常见品类价格均上涨10%,其中香菜批发价格处于年内高位。
蔬菜的价格,正在悄悄改写餐饮人的账本。
过去几年,大家怕的是肉价波动,如今,青菜成了新的“奢侈品”。菠菜、西红柿、香菜一路飞涨,一盘素菜的出品成本,已经逼近一份荤菜。
在《人均25元的素食自助,排爆商场》一文中,内参君就写到过,素食餐厅的食材成本普遍比传统中餐高出20%-30%,这就导致客单价高,限制了复购频次。
食材价格比口罩时代前便宜
餐饮人的日子却越来越不好过了
但如果我们将时间线拉长,就会发现不止猪肉,牛、羊、鸡肉的价格,已经率先回到了疫情前。
内参君统计了自2018年以来,每年第42周(基本在10月中下旬)的肉类价格作为参考。
具体来看,猪肉、鸡肉、羊肉在2025年第42周的价格分别为17.87元/公斤、17.6元/公斤、61.71元/公斤,而在2018年第42周,这三种肉类的价格分别为23.54元/公斤、19.7元/公斤、63.45元/公斤。今年秋天,三者的价格不仅回到了8年前,甚至比当时更低。
而牛肉在2018年第42周的价格为 65.85元/公斤,与2025年的66.01元/公斤相比,仅上涨了0.24%,涨幅非常小。
肉价回落,看似让人松口气,但餐饮老板并没有真正轻松。
一方面,因为餐饮成本的压力,早已不在单一食材上。
猪肉、牛羊肉价格回到疫情前,可与此同时,蔬菜、调味料、人工、水电、房租、平台……几乎每一项都在涨。整体成本结构早已重组,利润空间被一点点蚕食。
另一方面,比肉价降得更多的,可能是餐厅的客单价。
去年,内参君曾写过一篇文章《谁能回到十年前》,价格回到10年前的餐饮品牌,越来越多了。呷哺呷哺、太二酸菜鱼、乡村基……这其中,可以理解为一种集体认可的营销方式,但更多的,是基于内卷的一种“无奈之举”。
中国饭店协会《2025 中国餐饮业年度报告》的一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仅 11.8% 的企业客单价实现增长,而客单价持平与下降的企业占比分别达45.1% 和43.1%,两者合计近九成。
近日,美团核心本地商业CEO王莆中也在最近的演讲中直言,餐饮堂食客单价跌至十年前。
因为顾客更理性了,对价格更敏感,对体验要求却更高。“既要实惠,又要品质”,成了新的刚需。于是餐饮人发现,哪怕成本下降一点,也换不来真正的轻松,因为竞争变得更卷、顾客更挑、利润更薄。
成本高企、客单下滑
餐饮进入精算时代
在餐饮行业,食材成本一般占营业额的30%-40%。
快餐、小吃、烧烤类控制在25%-30%;中餐、火锅在30%-35%;高端日料、西餐则可能逼近40%。但一旦食材成本突破40%,就意味着经营已经亮起了红灯:不是采购太贵,就是浪费太多。
过去,老板盯着原料进价谈判,削一毛钱也觉得胜利;如今,更能左右利润的,是那看不见的“损耗率”:切多了一点、库存压久了一天、预估错了一批,都可能成为利润的黑洞。
消费的降级,正在逼着餐厅也要开始精算每一分钱。精的不只是账,更是每一环的效率:原料损耗怎么控、人力怎么配、菜单结构怎么改、客流波动怎么顶。
在这个时代,餐饮不再是“做一顿饭”的生意,而是“做一笔账”的生意。谁能把损耗降下来、把标准化提上去、把流程做精细,谁就能在激烈的红海中保住利润。
未来的赢家,不是那个原料进得最便宜的,而是那个最会“算”的。能算清一道菜的成本结构,能算清顾客复购的价值。
翁瑞雪 13811864253(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