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产业链一站式服务平台-餐饮老板内参【官网】

200万+餐饮老板都在关注的餐饮产业链平台;业务涵盖:媒体传播、餐饮培训、餐饮数据研究、餐饮报告出版、餐饮严选加盟、餐饮供应商优选、餐饮项目孵化等;获财经作家吴晓波、源码资本、美团点评、今日头条等战略投资

腾讯最新研究:全民加速变懒,但带来了5个舌尖创富商机!

腾讯最新研究:全民加速变懒,但带来了5个舌尖创富商机!
餐饮老板内参
内参深度
2016-06-29
2.3万


一个真正有机的产品,它会在人性的弱点、人性的欲望里获得营养,然后成长。而很多新商机的出现,背景就是人性中的“懒惰基因”。


腾讯旗下的企鹅智酷日前发布微报告,指出人们对厨房态度的变化:全民正在加速变懒。并以此趋势提醒:有5个舌尖上的商机值得创业者关注。



报告核心提要:


外卖在中国网民中的渗透率已超过七成,而私厨和饭局分享的渗透率不足3%;

在线餐饮对于人们下厨意愿的削弱效果明显,但是厨房地位仍然举足轻重;

餐饮O2O的升级,私厨分享的兴起,更多出行+餐饮消费场景,渐渐渗透的智能厨具和更加便捷的社区,则是我们身边正在发生的变化。


趋势:“吃”的变数引发5个新机会


餐饮O2O全面升级




“自己下厨”行为的减少会进一步推动餐饮外卖行业的细分与融合,以及渠道的扩展。


如图所示,外卖、私厨和餐饮实体店都在拓展各自的销售渠道,分界不再明显;同时,各个平台也在越来越红的海洋中绞尽脑汁实现差异化。


餐饮和出行的协作会更多


出行和美食向来密不可分。在国外一些大城市,出行应用Uber开始了美食配送生意。


UberEats(前身是UberFresh)主打的是“10分钟内将美食送到嘴边”。 “10分钟”的承诺十分吸引人,这同时也意味着Uber需要和餐厅紧密配合。


在国内部分城市,优步中国研发的UberLife(优生活)则在开拓基于出行的更加丰富的应用场景,为乘坐Uber途中仍然浏览app的乘客推荐城市中的餐厅折扣、文化演出等城市生活信息。


无论是餐饮急速配送,还是让客户在行程中了解周边的美食,出行+餐饮的消费场景还有很多,二者的协作更多,分界更模糊。


“外出觅食”也可以作为出行的细分领域,饥肠辘辘的食客乘坐“美食专线”到达餐厅可以享受一定的优惠。这需要对于消费者需求更精准的把控,以及将分散的需求有效发掘、引导和聚合。


出行和餐饮行业对于实现相互引流,互利共赢;而客户则可以在出行和用餐场景中无缝衔接,甚至可以在路上就把菜品点好,到达餐厅时无需等待,直接用餐。


同时,出行和餐饮行业数据的打通,还可以为双方获取和预测更精确的用户画像带来有力支持,如通过消费者的出行规律来最大化餐饮收益,或根据餐饮区的客流来优化车辆的最佳匹配等。


私厨和饭局分享市场远未饱和


私厨、拼饭类服务作为消费者选择就餐的选择渗透率很低。一方面是因为私厨、拼饭类应用相对比较新兴,另一方面,私厨和外卖的定位有差异。


外卖主要针对消费者高频的刚需,解决“饿”和“快”的痛点,如工作日的午餐;而私厨、饭局分享类应用则常常伴随着“个性化”带来的溢价,针对消费者低频的非刚需。


调查显示,作为用餐者尝试过私厨、饭局分享的人不到3%,而“喜欢做饭,考虑让做饭成为第二职业”的平均比例达7.5%——意愿不可能完全转化为实际的私厨供给端,有待进一步引导调动其积极性,如获得除金钱回报之外的非物质回报而最大化各方收益。


2015年上线的“我有饭”app除了私房菜和拼饭之外,还推出了大咖饭局,以投资人、行业专家的饭局为卖点,让社交价值和经验交流成为一餐的溢价。


随着分享经济的渗透和信任机制的优化,私厨和饭局分享市场远未饱和,“餐饮+社交”也可以衍生出诸多机会。


拯救厨房,智能厨具的机会


看样子厨房一时半会儿是不会消失了。更贴合人们的烹饪和用餐习惯、更加智能高效是厨房“进化”的不变方向。



从年龄维度来看,差异的显著性较低。90后对于智能厨具的感兴趣程度最高,达83%,比80后高近5个百分点;而80前群体超出了预期,达80.2%。


也许中年人对于“出去吃”的热衷程度比较低,比年轻人的好好做饭需求更高,对于厨具的要求也相应更高;而年轻人对于智能用品的接受度天然更高,对于智能厨具更感兴趣的原因更多源于“让做饭更加便捷”,降低做饭这件事的“门槛”。


从性别维度来看,男性更注重智能厨具省时省力的特征,而女性更偏好智能厨具多功能合一的特点。


超市、便利店也会出售简餐?


随着人们下厨频率的降低以及在做饭上花费时间的减少,便利店也是解决一顿饭的可行选择。超过两成人在不做饭的时候会选择在超市、便利店购买简餐。


不过,我国大部分城市的便利店密度还远未饱和。日本平均约2400人拥有一家便利店,密度非常之高;美国约2100人拥有一家便利店,几乎触手可及。


中国目前的便利店总数不超过3万家。随着中国人口的城镇化和消费结构升级,便利店的需求会更高,社区结构会在此基础上不断优化。


背景:关于吃,中国人的三大改变


外卖服务削弱了人们的下厨意愿?


在企鹅智酷2014年10月发布的关于O2O的研究报告中,使用过网络订餐的网民占36%;这个比例在现在的调查中已经超过了75%。



不到两年,外卖餐饮在中国网民中的渗透率翻番。


在线餐饮对于人们的下厨行为也产生了明显影响:在使用过外卖、私厨人群中,51.7%表示自己下厨的意愿降低,次数减少。


外卖的便捷性让人们多少对其产生了依赖性,同时消磨了五成多的人自己做饭的积极性。


越富裕越不愿意亲自下厨?



当问及人们对于自己做饭的态度时,我们看到了不同收入群体显现出来的一致性和差异。


认为“有外卖/外出就餐就够了,不需要学做饭”的比例,基本呈现随收入增加而递增的趋势;而“喜欢做饭,考虑让做饭成为副业”的比例则随收入增加而明显递减。


互联网通过拓宽用餐选择降低了人们做饭的必要性。对于喜爱做饭的收入相对低、空闲时间更多的群体而言,让做饭成为副业是一种将兴趣转化为额外收入的方式;而亲自下厨,对于高收入人群由于更高的机会成本而更加“不划算”。


下厨意愿再低也难以撼动厨房地位?


还有一个“激进”的问题:你是否会考虑买或者租一套没有厨房的房?



超过八成的人都表示不会。这显示了厨房作为家中功能单位的不可撼动性——即便他们中一些人甚至并不打算掌握做饭的技能。


调查结果显示,女性对厨房的需求更高,高收入群体也更希望配置厨房。厨房是一个“不一定使用频率高但是必须配备”的地方。

0
点赞,是给作者最好的鼓励